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燕赵大地展现勃勃生机
夏日的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今年上半年,沧州黄骅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1.79亿吨,创历史新高。其中,综合港区、散货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6456.99万吨,同比增长3.4%。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张昊 摄
盛夏的河北,万物蓬勃,欣欣向荣。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充满深情、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11次视察河北,为河北指路领航、擘画蓝图,给燕赵儿女带来重大机遇、无限温暖和无穷力量。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作出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谋划部署、贯彻落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许多方面发生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
多个指标彰显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依托绿电优势发展算力,综合算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钢铁、化工等领域,垂类大模型应用已经产生了直接效益;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连续3年“退后十”,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亮丽;常住人口由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一大批创业者、奋斗者来到河北、扎根河北;快递业务量跃升至全国第四,人民生活越来越便捷,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
历史不负实干者,时代眷顾奋进者。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全省上下坚持干字当头,积极担当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河北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燕赵大地展现勃勃生机。
向 新
——创新动力汇流奔涌
将一块黢黑的煤炭拉成洁白的纤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开滦集团关于微米级聚甲醛技术的创新实践。通过技术创新,该集团生产的服装用聚甲醛纤维,每吨价值是原材料煤炭价值的30多倍。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河北国企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由河钢集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塞尔维亚钢铁绿色制造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项目启动,由河北建投集团建设的我国首个液态空气储能电站顺利完成并网试运行……去年以来,河北国企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加速落地。
成绩的背后,是国企研发投入的刚性增长。河北强力推进国企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近3年省属国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3.5%。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河北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我省陆续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对创新发展行动目标、实施路径等进行系统部署,持续营造有利于普遍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河北这个钢铁大模型,真的“太行”了。
我省39家钢铁企业联合华为、阿里、百度等13家顶尖人工智能企业,共同研发了河北太行钢铁大模型,涉及钢铁产业142个全链条生产应用场景,为钢企提质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围绕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全省在钢铁、化工等26个领域开发292个垂直大模型,已经产生了直接效益。
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上下游深度合作,河北传统企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让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2毫秒,人类眨一次眼用时是它的100倍以上。在中国联通(怀来)大数据创新产业园,数据从北京使用终端传过来,经过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算力,再传回终端,整个过程时延可控制在2毫秒以内。
就像工业时代的电力一样,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我省依托绿电优势发展算力,综合算力指数成为全国第一,其中廊坊、张家口分别排在全国城市算力分指数的第一、第二。
独角兽企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
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依靠自主研制的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核心部件铁芯的电工钢,首钢智新电磁材料(迁安)股份有限公司跃升为行业领跑者,成为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新上榜企业。今年,河北共有5家企业登上胡润2025全球独角兽榜,较去年增加一家。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高技术领域成为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
我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重点打造现代钢铁、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强化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是河北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的“一招鲜”。
唐山设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为企业与科研机构搭建对接平台;保定场景招商采用“飞地办赛”模式,从江浙产业发达地区源头引才……各地积极发布应用价值大、示范效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场景项目,让新技术从实验室“跑”向应用场。
我省面向产业需求动态优化调整战略性技术清单,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建好用好燕赵实验室,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让科技领军企业当主角、挑大梁。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广袤的燕赵大地创新活力激越澎湃,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同 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今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新的重要时刻——2025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河北举行。
聚焦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通武廊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会议审议通过系列文件,明确了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
坐在一起,更能干在一起。自三地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建立以来,“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从决策到落实的完整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第二个十年。三地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各项工作跑出加速度。
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喜讯连连。
今年以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中国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号工程局集团北京研究设计实验中心有限公司等央企子公司落地,央企在雄安设立的分支机构超过300家,雄安承接疏解压茬推进。
承接疏解央企,聚集产业集群。
2024年10月14日,中国星网成为第一家正式在雄安新区运行的央企总部。此后,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成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等60余家上下游企业循链而聚,新区首个创新主链条形成。
随着中国星网落户而主动疏解到雄安的,就有北京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自今年年初入驻雄安科学园以来,该公司联合雄安新区科学园管委会举办商业卫星供应链企业雄安行活动,携自主研发产品亮相各类赛事,加速推动新技术在雄安落地转化。
该公司总经理史耀中说:“雄安既汇聚了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创新要素,又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让我相信在雄安大有可为。”
以疏解作契机,以创新谋未来,更多“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雄安场景持续汇聚。
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大赛共评选出656家企业团队的736项获奖作品,其中不少项目已在雄安乃至全省落地生根;累计发放“雄才卡”1.5万多张;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曾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绝迹的彩鹮组团现身……
雄安,创新氛围越来越浓,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
华铸科技集团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国辉毕业于北京大学。2021年,他辞去在北京的工作,来到雄安创业。“我已经申领到了‘雄才卡’A卡,还把父母从山东老家接到了雄安。梦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他说。
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企业用脚投票,雄安正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雄安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样发生在京津冀大地上。
走过十一载春秋,区域发展面临新课题:如何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进阶、飞跃,激发更强劲的增长动能?
一组生动事例正在解答。
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车型,前挡风玻璃等19大类零部件来自京津;一批优质项目入驻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北京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唐山高新区围绕90余家企业需求开展“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机器人独角兽企业梅卡曼德落户雄安新区……
以链为媒,塑造新优势。京津冀共同打造6条重点产业链,其中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产业链。今年1至6月,全省机器人企业431家,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5.0%。与此同时,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
同向发力、握指成拳,京津冀发展的“势能之差”正在变为“动能之和”——
2024年,河北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既带动了产业,又增加了就业;
“河北净菜”变身“北京好菜”,河北主要“菜篮子”产品占北京市场份额超过四成;
“河北福嫂”在京津深受欢迎,在京津家政市场占比分别达36.7%、20.7%;
“跨省通办”“同事同标”范围持续扩大,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影响力提升,1至6月北京、天津居民来冀旅游消费额占省外消费总体的比重达39.3%;
…………
关键子落,满盘皆活。河北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找准在协同大局中的定位坐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转 型
——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日前,骑行爱好者从滹沱河叶子广场出发,参加石家庄市环城绿道骑游大会。骑友尹伟涛没有追求骑行速度,而是欣赏起了沿路风景。他说:“清风拂面,鸟鸣相伴,真舒服。”
河北把空气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指标,以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机制。
2022年,全省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第一次全部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后十位,2023年、2024年、2025年成果进一步巩固。
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北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56家——这是目前全省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的总数。河北实现在产钢铁企业全面创A,数量全国第一。
电弧炉中,“吃进去”的废钢很快被熔化成了钢水……近日,河北中首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的短流程产线正在加紧生产。得益于企业设备装备等升级,公司去年成功晋升环保绩效A级企业。
“我们生产1吨钢材排放二氧化碳0.42吨,好于世界同类钢企的排放水平。”中首特钢董事长郑廷文介绍,公司正在建设全球技术领先的ESP(无头带钢轧制)产线,投产后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将降为0.13吨。
在河北的创A标准中,特意设置了数字化智能制造方面的指标,这也是我省在国家环保绩效A级标准基础上新增的3个指标之一。
在正向激励之下,钢铁企业求新、求变、求突破,全力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我省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河北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含绿量”明显增加。
5月23日,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该电站12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大幅提升绿电消纳能力。
6月11日,好消息从国网冀北电力传来: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总装机突破8000万千瓦。截至当日,新能源装机占比超75.8%,居全国首位。
“稳稳的绿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新动能。
秦淮数据、阿里巴巴数据中心用上了绿电,京津冀算力枢纽节点与绿色电力深度融合。
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用上了绿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实现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的颠覆性变革。
新型能源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达1.23亿千瓦,持续领跑全国。
坚持绿水青山“金不换”,端牢生态资源“金饭碗”,用好绿色发展“金钥匙”,美丽河北正在铺展新画卷。
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亮出世界级“自然名片”。
夏日的南大港湿地,芦苇随风摇曳,东方白鹳在浅滩嬉戏,黑翅长腿鹬在芦苇间时隐时现。2024年7月26日,包含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湿地现有鸟类272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共69种。
清水绿岸、鸥鸟翔集的背后,是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以来,我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1至5月,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4.3%。
塞罕坝机械林场,百万亩林海吐新绿。
今年,林场继续引进新树种,推动人工林的自然化演替,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预计到2026年,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将提升至84%,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超过230亿元。
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的核心,河北以“三北”工程攻坚战为牵引,交出亮眼答卷:2024年以来,全省完成营造林1149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34万亩。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河北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突 破
——在改革开放中激发发展活力
沧州市中心医院医教研中心(沧州市中医院)项目医用物流传输系统工程施工正酣,很快就能竣工了。这是今年年初蓓安科仪(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中标的工程。
那是一次以沧州市为主场、天津市为副场的跨省远程异地“双盲”评审,“盲抽”评标专家,“盲评”技术标暗标,避免了评标专家打“人情分”“关系分”。
“不问企业性质,不问企业来自哪里,只要实力突出,就能脱颖而出。”该公司销售经理冯伟亚为河北招标投标“双盲”评审点赞。
我省“双盲”评审改革有了新进展。今年,河北上线运行省远程异地协调系统,实现全省依法必招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全部采用专家场地“盲抽”“盲定”的远程异地评标模式,进一步增强评标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以营商环境之“优”,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
自2023年起,河北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持续释放支持创新、创业、创造的鲜明信号,为激发经济活力、提振发展信心注入强大动力。
从招标投标环节推广开来,河北的营商环境改革在市场准入、政务服务等各个环节持续深化。
所有涉企和民生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12345热线增设手语视频功能,2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实施……
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激活力。我省积极谋划一批切口小、作用大、见效快的改革性举措,撬动了大变革,带来了大突破,开创了新局面,更多企业、资本正在用脚为河北投票。
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5月13日,河北昇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石家庄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登记完成跨区域“一照多址”业务。至此,该公司能同时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石家庄高新区布局研发、销售业务,避免了重复登记。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2019年挂牌以来,河北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截至2025年一季度,河北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各类制度创新成果266项。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持续放大试验田的溢出效应。1至6月,河北自贸试验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424.2亿元,以占河北省万分之六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14.6%的进出口值,为稳住全省外贸外资基本盘提供了支撑。
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把沿海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用好改革这个重要法宝,2022年,我省实施省内港口资源整合,重组成立河北港口集团,统筹推进秦、唐、沧三地港口资源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握指成拳,构建现代化港群体系。2024年,河北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14亿吨,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港口通过能力达11.98亿吨/492万标箱,居全国第四位。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黄骅港今年3月开通至沙特阿拉伯外贸散货航线,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拓展到19条,同世界上50余个国家地区200多个港口互通贸易往来。
为把沿海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我省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有序推动重化工业向临港集聚,培育海水淡化、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新增长点,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势产能“走出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6月11日,一列满载机械设备、汽车零配件、服装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出发,驶向俄罗斯莫斯科。
一趟车,两趟货,“重去重回”最赚钱。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纸、板材、大麦、小麦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回中国。
以中欧班列为纽带,中外商品双向奔赴,“一带一路”这条黄金通道正在创造出更大的“黄金效益”。
目前,石家庄国际陆港平均每日到发中欧班列3至4列,物流网络辐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兰、塞尔维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京津冀制造”深度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
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在塞尔维亚,“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市”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篇。今年4月,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带来一个好消息:河钢塞钢技术指标达到建厂以来最好水平,高端客户直供比例超过95%,生产的镀锡板售价创历史最高水平,每吨达1280欧元。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省不断完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支持钢铁、汽车等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断求新求变的河北,改革动能越来越足,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合作共赢的阳光大道越走越宽。
共 享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夏日时分,阜平县顾家台村,香菇大棚鳞次栉比,箱包加工厂里一派忙碌景象。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个昔日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穷窝窝”,通过发展食用菌、箱包加工、林果、旅游等产业,村集体年收入达150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我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蔬菜、中药材、奶业、精品肉类、中央厨房五大千亿级产业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我省夏粮再获丰收,总产量1530.9万吨,增长1.2%。
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农民“钱袋子”更加厚实。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8元,增长5.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聚焦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河北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暖心送岗,“职”等你来。5月12日至6月11日,河北省个体私营企业网络招聘大会举办,吸引799家企业参会,提供13012个就业岗位,共有8098名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省按照“摸需求、送政策、广宣传、密招聘、强协作、稳重点”思路,举办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学期招聘、河北省残疾人就业洽谈会等系列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今年1至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2.43万人,超时序进度,各项就业工作有序推进。
劳务品牌是就业的金钥匙。坚持集约化带动、规范化培育、多元化发展,我省积极培树特色劳务品牌,“张北司炉工”“燕达医养师”等一批河北劳务品牌声名鹊起,已成为人们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
当前,很多人习惯了网上购物。足不出户,鼠标—点,快递员就会把你要的东西送到家门口。
快递业务量是现代化生活的标志性指标。近年来,我省快递业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成为全国第四快递大省。1至6月,全省快递业务量绝对值累计完成57.2亿件,同比增长38.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8.9个百分点。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省全心全意办好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特教学校传递爱与温暖。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全省已实现20万人口以上的县全部建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目标。
诊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户河北,京津冀医联体覆盖各设区市,推动河北医疗水平不断向“京津标准”看齐。
托起更多“安居梦”。今年上半年,我省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建成交付棚改安置房7.7万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7%。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年底前完成500个以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
从民生工程到基层治理,从入学就医到救助帮扶,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河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稳步增长,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可触可感。
“这里发展快、活力足,为我们施展拳脚提供了广阔空间。”夏龙是安徽宿州人,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光学工程师。去年,他和来自山西的爱人买房结婚,一起扎根石家庄。
随着招才引智效果显现、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实现历史性跨越,由多年以来的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2万人。
…………
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河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关键靠全面从严治党,靠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7月17日,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在石家庄举行,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动力,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扎实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以实干实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记者 潘文静 贡宪云 冯 阳 米彦泽)
来源:https://www.xiongan.gov.cn/20250801/409a7b9768624ff09db17cea816b1b9e/c.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雄才卡官网
本文的链接地址: http://www.xiongcaika.com/14301.html
还没有任何评论,你来说两句吧